刘旻
刘旻,原名崇。沙陀人,是后汉高祖刘知远弟。年轻时嗜好赌博,品行无赖,弱冠时到河东军从军,后升迁为虢州(今河南灵宝)军校。941年(后晋天福六年),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,任命弟弟刘崇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。942年(天福七年),刘旻改任麟州(今陕西神木北)刺史。不久,刘旻再次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,并遥领泗州(今安徽泗县)防御使。   947年(后汉天福十二年),刘知远在太原称帝,建立后汉,任命刘旻为特进、检校太尉、行太原尹。不久,刘知远率部南下,夺取汴梁(今河南开封),以刘旻为北京(太原)留守。不久,刘知远又加刘旻为河东节度使、同平章事。948年(后汉乾祐元年),刘知远病逝,其子刘承祐继位,刘旻被任命为检校太师、兼侍中。949年(乾祐二年),又兼任中书令。当时刘承祐年少即位,朝政都掌握在顾命大臣手中。刘旻因与顾命大臣中的郭威有旧怨,心中非常不安。后来,刘旻在判官郑珙的建议下,以防备契丹为名,招募亡命之徒,修缮兵甲战具,充实府库,并断绝给朝廷的贡赋。同时对朝廷的命令,大都拒不奉行。950年(乾祐三年),郭威在邺都(今河北大名东北)起兵,不久攻入开封,刘承祐遇害。郭威因没得到后汉大臣的拥戴,不敢立即称帝,便派宰相冯道等前往徐州去迎刘赟(刘知远养子,刘旻之子)到汴京继位。刘旻本打算起兵入京,得知后大喜道:“我儿子当皇帝,我还担心什么。”于是没有起兵。同年十二月,郭威被拥立为帝,建立后周,废刘赟为湘阴公,刘旻便请求让刘赟到太原。此时刘赟已经被杀了,郭威只能对刘旻好言抚慰。

早年经历

 

刘旻年轻时嗜好赌博,品行无赖,二十岁左右在河东应募从军,随兄长刘知远征战,后唐年间累升至虢州军校。

 

天福六年(941年),刘知远被后晋任命为河东节度使,以刘旻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。

 

天福七年(942年),刘旻被授为麟州刺史,不久又升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,遥领泗州防御使。

 

镇守河东

 

天福十二年(947年),刘知远在太原称帝,建立后汉,史称后汉高祖。刘旻被拜为特进、检校太尉、太原尹。是年五月,刘知远率军南下,夺取汴梁(治今河南开封)。刘旻留守太原,担任北京留守,不久又加授河东节度使、同平章事。

 

乾祐元年(948年),刘知远病逝,其子刘承祐继位,史称后汉隐帝。刘旻加授检校太师,并兼任侍中,次年又改兼中书令。当时,刘承祐年少继位,大权旁落,朝政都掌握在宰相杨邠、枢密使郭威等顾命大臣手中。刘旻与郭威素有旧怨,因而心怀不安,遂听从节度判官郑珙的建议,以防御契丹的名义,选募勇士,招纳亡命,修缮兵甲,充实府库,大肆扩充兵力,以为自保之计。他还停止对朝廷上供财赋,对朝廷诏令也大都拒不奉行。

 

乾祐三年(950年),刘承祐逼反郭威,结果在郭威叛乱中被乱兵所杀。郭威完全控制了后汉朝政,但因未得到朝中大臣的拥戴,不敢立即称帝,便让宰相冯道去迎徐州节度使刘赟入京,表示要立其为皇帝。而刘赟正是刘旻的儿子。刘旻本欲举兵南下,闻讯喜而罢兵。是年十二月,郭威在澶州军变中被拥立为帝,建立后周,史称后周太祖。刘赟则被降为湘阴公。刘旻派遣牙将李鋋入京,想将刘赟接到太原。但刘赟此时已经遇害。

 

建立北汉

 

乾祐四年(951年),刘旻在太原称帝,仍以汉为国号,并继续沿用乾祐年号,史称北汉。他即位不久,便命次子刘承钧率军攻打后周治下的晋州(治今山西临汾)、隰州(治今山西隰县),结果无功而回。当时,北汉地小民贫,无力抗衡后周。刘旻只得依附辽国,向辽帝称侄,并施以重金贿赂,希望辽国能出兵援助。辽国册封他为大汉神武皇帝。

 

是年九月,刘旻兵出阴地关(在今山西灵石西南),并向辽国借兵五千,合攻晋州。他驻军六十余日,却始终不能破城,又听闻后周枢密使王峻率大军来援,遂烧毁营寨,撤军退走。当时已是十二月,正值隆冬,晋州一带连日大雪,边民又都据险自固。汉军刍粮缺乏,沿途劫掠不到粮草,士卒皆面有饥色,以致损失惨重,及至返回太原,十成兵马已折损将近四成。

 

乾祐五年(952年),刘旻又遣军攻打府州(治今陕西府谷)。府州防御使折德扆不仅击退汉军,还趁势夺取北汉治下的岢岚军(治今山西岢岚)。刘旻自此改以防守为主,再也不敢大举入侵后周。当时,北汉既要供养军队,又要对契丹进贡,国内赋税很重,以致民不聊生,百姓多逃入后周境内。

 

兵败高平

 

乾祐七年(954年)正月,郭威病逝,养子柴荣即位,史称后周世宗。刘旻决定趁机南征,并遣使向辽国借兵。辽将杨衮统领骑军一万、部族军五六万,号称十万,入援北汉。刘旻又起兵三万,以张元徽为前锋,会同辽军南攻潞州(治今山西长治)。张元徽在太平驿(在今山西襄垣西)击败三千潞州守军,进围潞州。而柴荣听闻北汉入寇,力排众议,决意亲征。

 

是年三月,柴荣率军北上,与汉军对阵于泽州(治今山西晋城)的高平城(治今山西高平)。刘旻将兵马列为三阵,以张元徽为东偏、杨衮为西偏,自己居于中军。他轻视周军兵少,不听杨衮不可轻敌的告诫,抢先发动进攻。当时正刮南风,风向对汉军不利,王得中认为此时不可出战。刘旻叱退王得中,命张元徽逆风而上,猛攻周军右翼。周将樊爱能、何徽引兵溃逃,所部士卒纷纷投降汉军,高呼万岁,声震川谷。柴荣大惊,亲自率亲兵临阵督战。皇帝临阵,周军都舍命向前。

 

刘旻得知柴荣出阵,命张元徽乘胜进兵,结果张元徽马失前蹄,被周军斩杀。汉军士气顿挫。此时,南风更加强盛,周军顺风迎击,大败汉军。刘旻亲自挥旗收兵,但也制止不住溃势,直到傍晚才收集万余溃兵,临河涧布防。而杨衮因刘旻不听自己的告诫,始终按兵不定,坐视汉军溃败。不久,周将刘词率后军赶到,乘胜追击,再次击败刘旻,缴获其辎重、器甲、车驾等物。刘旻历尽艰辛方才逃回太原。

 

忧愤而死

 

柴荣在潞州修整一番,斩杀樊爱能、何徽等败军之将,而后率军进围太原。他围攻两个月,却始终未能攻破太原。当时,周将符彦卿、史彦超驻军忻口(在今山西忻州),防御辽国,但却被辽军击败。柴荣遂于是年六月撤军离去。北汉至此元气大伤,再也无力南下。刘旻忧愤成疾,从此一病不起。

 

乾祐七年(954年)十一月,刘旻病重,命刘承钧监国。不久,刘旻病逝,刘承钧即位。

 

乾祐九年(956年)四月,刘旻被葬于交城北山(在今山西交城),庙号世祖。